設計師的腦內偵探劇💭 如何用產品思維破解品牌價值
設計師的腦內偵探劇💭 如何用產品思維破解品牌價值
2024年8月11日
身為在科技業翻滾多年的產品設計師 (UX/UI),透過「產品思考框架」做為設計的出發點已經是很直覺的思考過程,每次溝通都必需以此為思考脈絡。
創立 隅室品牌工作室 後,我發現「品牌識別設計」與「產品設計」雖然有很大的不同,但底層的思考框架其實可以沿用,今天想來分享如何將不同領域的思考框架沿用到品牌進而提升效果⚡️。
先來大略說說兩者在解決問題性質上的不同
產品設計中,我們通常針對一個具體情境或痛點深入挖掘,就像在挖掘石油,找到一個點後一直挖深,挖不到就要果決的再換一個點挖挖挖。

而在品牌設計中,所需考量的更多是廣度。類似於農夫管理一片多樣化的田地,種植各式各樣的蔬果,需要顧及到的面向更多元。品牌個性的定義、市場進入策略、視覺和語調風格、推廣方式以及品牌的核心精神…等。經營通常是長期的過程,甚至跨越數十年甚至百年來維持和發展。

雖然產品設計和品牌設計的樣態非常不同,但運用產品的設計思維框架,我認為仍能更有效地找出田地中的脈絡,確保品牌在長期發展中保持一致性和連續性。
把過程當作一場偵探遊戲吧
設計思維目的跟破案一樣,都在找出最關鍵的解決方案
你一定有聽過設計思維,某個被吹捧到無人不知的理論,我不是一個擅長分享理論的人🥺,我喜歡用更簡單的譬喻來描述他。對我來說其實它就像是一個偵探解謎的過程,我們可以簡單先瞭解這個過程有哪些階段。
想像一下,發生了一場命案,你被賦予找到兇手的任務,我們就用思考框架來展現設計能力吧
同理心(Empathy)
戴上偵探帽,我們先瞭解每個利害關係人想什麼。你會透過訪談、觀察,甚至可能跟他們一起重新回到案發地,深入他們的世界,盡可能了解他們的動機和行為。

定義(Define)
收集大量線索後,開始整理這些資訊。找出事件、人物彼此之間的關聯性與邏輯。這個過程就像拼圖一樣,逐漸拼出問題的全貌,找到全貌後,你就可以進一步抓住最核心的關鍵,就像每個品牌最核心的意象。
創意(Ideate)
這是等待靈感大神降臨的過程!你可以把前些步驟獲得的線索累積起來,開始在你的筆記本上、 Illustrator 上、或任何地方無限制地 brain storming,提出各種解決方案。總有那麼一刻,你會像柯南一樣靈光一閃,找到解決方法的路。

原型(Prototype)
為了避免指出錯誤的人為兇手,你必須先製作一些測試來驗證你的假設是否正確。要用什麼方式來驗證是沒有一定的,你可以創造各種可能的場景和情境來進行試驗。
測試(Test)
最後你可以在大家面前,講出你具有脈絡、並且抽絲剝繭後的提案,展示給你的利害關係人看。你的提案就像是一場表演,看看你的創意是否真的能解決問題,並根據反饋不斷改進。
思維框架套用到品牌設計過程
在大致理解這個思考脈絡後,我們可以來試試看真實運用在品牌識別的專案中會是什麼樣子 (*專案因涉及客戶隱私,因此名稱及內容做了一些修改)
專案簡介:Harvest GO
是一個串連各地農場,將每個農場當天收成的狀況,即時呈現在平台中。另一側則是想要體驗採收樂趣的用戶,透過平台前往體驗。單點農場串連多間農場後,進而形成一個完整的農場樂園,支持農家創造更多元豐富的營收。
同理心(Empathy)
首先,我們針對這個品牌所要服務的TA做需求以及動機的訪談 (可以分為農場面向以及用戶面向),因為這份研究還需要延伸到後續平台的設計,所以我們使用 User Journey Map 來做研究的工具,這樣我們可以看到不同角色從動機到行為整體的需求與思維。
可以給大家稍微看一下這次在「同理心」這個過程我們出版的收斂。我們先定義了主要角色,並針對角色做 Persona,並拆分每個角色的旅程。
當然這是一個很簡易的版本,不過以目的跟時間考量下,已經達到我們當時專案的需求。

可以給大家稍微看一下這次在「同理心」這個過程我們出版的收斂。我們先定義了主要角色,並針對角色做 Persona,並拆分每個角色的旅程。
當然這是一個很簡易的版本,不過以目的跟時間考量下,已經達到我們當時專案的需求。

定義(Define)
有了對需求端及用戶有了基本需求後,我們腦海裡開始有了些品牌輪廓。這階段先不要急著跳進去視覺,我們還需要做一些前期的對焦,清晰地界定品牌的核心價值、關鍵信息和整體方向,為後續的設計奠定堅實的基礎,避免各自的腦海裡的輪廓不同,太快進到視覺會有太多的時間浪費。

上面為我們在此專案收斂的核心價值,這邊盡可能用一句話呈現,越是精準越好。這邊定義為:
由一顆種子的探索,到一片果園的分享
可以從這句話中抓到對比的關鍵詞,像是一顆/一片、種子/果園、探索/分享,可以從這些詞彙中,感受到成長與蛻變,那這也是整體品牌想要給人的感受與價值關鍵。
另外也可以看到這邊文件的呈現盡可能拔除掉顏色或是視覺的操作,這階段討論的文件只需要專注在資訊層級就好。
創意(Ideate)
這時我們已經對焦了價值,我們可以進到設計師最拿手的視覺發想階段,這邊大家可以透過習慣的方式盡可能地發揮,以我們工作室來說,在 Review Ideas 時,主要著重在概念是否有切合前些階段的品牌價值,以這個為主要依據來評估是否市值得深化的視覺方向。

我們也不會單獨只往一個概念走,以上圖為例,我們抓了三個方向的關鍵字,盡可能去嘗試、盡可能發想、收集各種不同 Ideas,是我們認為在這階段最重要的事。
這邊對應到產品開發的話,可以用一個常見雙菱形 (Double Diamond) 的框架來比喻,他會在右側藍色菱形中屬於解決方法的大量發想。
如果對此框架有興趣的圖者可以參考這篇文章,我覺得她把這框架深挖的很詳細。

原型(Prototype)
原型對應到品牌識別設計我認為是最困難的,主要原因是產品中對原型的觀察比較面向操作或是認知,短時間就可以從測試中看到具體效果。
品牌識別有效度需要長時間的觀察和發酵,短期的測試方法只能提供初步的反饋,無法全面反映品牌識別的長期效果。
因此在這階段我們只有在內部對提案沒有共識時,才會用認同感以及喜好程度去評估,我們會透過 Poll the people 這個平台做測試,他可以短時間獲得來自數百名真實用戶的反饋來做出數據支持的決策,具有一定的參考價值,不過我認為是比較適合用在行銷的素材(單純看吸睛程度)。
如果整體其實意見是聚焦的,我認為可以跳過此階段。
測試(Test)
測試其實就像是見真章的概念了,以產品來說可以通過用戶測試來驗證原型的可行性,收集反饋並進行改進。反過在品牌設計這端,我認為就是把設計 present 給客戶看,這過程我們工作室最在乎的是把故事給說的完整,概念傳達完成,並用心聽取客戶給予的回饋。

通常我們會提兩個策略方向,這兩個方向至少要有三個可以讓用戶評估的差異性:像是視覺上可以比較緊湊,或是鬆散留空的 ; 用色是高對比呈現活潑明艷感,或是同色系而純淨 ; 發想的識別物是種子圓潤感,或是較為銳利的農具。
這些對比性都可以讓你的故事層次變得豐富,進而創造客戶的想像,讓你說故事的當下有很多的切入點可以跟客戶做互動與討論,以下為我們其中一種策略的提案,盡可能透過視覺的圖像去擴散、支撐甚至強化品牌訴求。

至於要怎麼把故事說的完整,這後續可以再寫 N 篇文章來分享 (因為真的是太困難了呀!
最後最後,給我們一點鼓勵吧
這樣的思考框架對我來說絕非一夕之間就會使用的,需要經過實戰的演練、觀察高手的思維脈絡,一次又一次的刻意練習,才有可能內化成核心思維。讓我們一起加油!
這次我先簡單分享了整體概念,之後我們會深入探討各種設計思考方法及其在品牌設計中的具體應用。也歡迎大家給我們回饋與分享唷!
身為在科技業翻滾多年的產品設計師 (UX/UI),透過「產品思考框架」做為設計的出發點已經是很直覺的思考過程,每次溝通都必需以此為思考脈絡。
創立 隅室品牌工作室 後,我發現「品牌識別設計」與「產品設計」雖然有很大的不同,但底層的思考框架其實可以沿用,今天想來分享如何將不同領域的思考框架沿用到品牌進而提升效果⚡️。
先來大略說說兩者在解決問題性質上的不同
產品設計中,我們通常針對一個具體情境或痛點深入挖掘,就像在挖掘石油,找到一個點後一直挖深,挖不到就要果決的再換一個點挖挖挖。

而在品牌設計中,所需考量的更多是廣度。類似於農夫管理一片多樣化的田地,種植各式各樣的蔬果,需要顧及到的面向更多元。品牌個性的定義、市場進入策略、視覺和語調風格、推廣方式以及品牌的核心精神…等。經營通常是長期的過程,甚至跨越數十年甚至百年來維持和發展。

雖然產品設計和品牌設計的樣態非常不同,但運用產品的設計思維框架,我認為仍能更有效地找出田地中的脈絡,確保品牌在長期發展中保持一致性和連續性。
把過程當作一場偵探遊戲吧
設計思維目的跟破案一樣,都在找出最關鍵的解決方案
你一定有聽過設計思維,某個被吹捧到無人不知的理論,我不是一個擅長分享理論的人🥺,我喜歡用更簡單的譬喻來描述他。對我來說其實它就像是一個偵探解謎的過程,我們可以簡單先瞭解這個過程有哪些階段。
想像一下,發生了一場命案,你被賦予找到兇手的任務,我們就用思考框架來展現設計能力吧
同理心(Empathy)
戴上偵探帽,我們先瞭解每個利害關係人想什麼。你會透過訪談、觀察,甚至可能跟他們一起重新回到案發地,深入他們的世界,盡可能了解他們的動機和行為。

定義(Define)
收集大量線索後,開始整理這些資訊。找出事件、人物彼此之間的關聯性與邏輯。這個過程就像拼圖一樣,逐漸拼出問題的全貌,找到全貌後,你就可以進一步抓住最核心的關鍵,就像每個品牌最核心的意象。
創意(Ideate)
這是等待靈感大神降臨的過程!你可以把前些步驟獲得的線索累積起來,開始在你的筆記本上、 Illustrator 上、或任何地方無限制地 brain storming,提出各種解決方案。總有那麼一刻,你會像柯南一樣靈光一閃,找到解決方法的路。

原型(Prototype)
為了避免指出錯誤的人為兇手,你必須先製作一些測試來驗證你的假設是否正確。要用什麼方式來驗證是沒有一定的,你可以創造各種可能的場景和情境來進行試驗。
測試(Test)
最後你可以在大家面前,講出你具有脈絡、並且抽絲剝繭後的提案,展示給你的利害關係人看。你的提案就像是一場表演,看看你的創意是否真的能解決問題,並根據反饋不斷改進。
思維框架套用到品牌設計過程
在大致理解這個思考脈絡後,我們可以來試試看真實運用在品牌識別的專案中會是什麼樣子 (*專案因涉及客戶隱私,因此名稱及內容做了一些修改)
專案簡介:Harvest GO
是一個串連各地農場,將每個農場當天收成的狀況,即時呈現在平台中。另一側則是想要體驗採收樂趣的用戶,透過平台前往體驗。單點農場串連多間農場後,進而形成一個完整的農場樂園,支持農家創造更多元豐富的營收。
同理心(Empathy)
首先,我們針對這個品牌所要服務的TA做需求以及動機的訪談 (可以分為農場面向以及用戶面向),因為這份研究還需要延伸到後續平台的設計,所以我們使用 User Journey Map 來做研究的工具,這樣我們可以看到不同角色從動機到行為整體的需求與思維。
可以給大家稍微看一下這次在「同理心」這個過程我們出版的收斂。我們先定義了主要角色,並針對角色做 Persona,並拆分每個角色的旅程。
當然這是一個很簡易的版本,不過以目的跟時間考量下,已經達到我們當時專案的需求。

可以給大家稍微看一下這次在「同理心」這個過程我們出版的收斂。我們先定義了主要角色,並針對角色做 Persona,並拆分每個角色的旅程。
當然這是一個很簡易的版本,不過以目的跟時間考量下,已經達到我們當時專案的需求。

定義(Define)
有了對需求端及用戶有了基本需求後,我們腦海裡開始有了些品牌輪廓。這階段先不要急著跳進去視覺,我們還需要做一些前期的對焦,清晰地界定品牌的核心價值、關鍵信息和整體方向,為後續的設計奠定堅實的基礎,避免各自的腦海裡的輪廓不同,太快進到視覺會有太多的時間浪費。

上面為我們在此專案收斂的核心價值,這邊盡可能用一句話呈現,越是精準越好。這邊定義為:
由一顆種子的探索,到一片果園的分享
可以從這句話中抓到對比的關鍵詞,像是一顆/一片、種子/果園、探索/分享,可以從這些詞彙中,感受到成長與蛻變,那這也是整體品牌想要給人的感受與價值關鍵。
另外也可以看到這邊文件的呈現盡可能拔除掉顏色或是視覺的操作,這階段討論的文件只需要專注在資訊層級就好。
創意(Ideate)
這時我們已經對焦了價值,我們可以進到設計師最拿手的視覺發想階段,這邊大家可以透過習慣的方式盡可能地發揮,以我們工作室來說,在 Review Ideas 時,主要著重在概念是否有切合前些階段的品牌價值,以這個為主要依據來評估是否市值得深化的視覺方向。

我們也不會單獨只往一個概念走,以上圖為例,我們抓了三個方向的關鍵字,盡可能去嘗試、盡可能發想、收集各種不同 Ideas,是我們認為在這階段最重要的事。
這邊對應到產品開發的話,可以用一個常見雙菱形 (Double Diamond) 的框架來比喻,他會在右側藍色菱形中屬於解決方法的大量發想。
如果對此框架有興趣的圖者可以參考這篇文章,我覺得她把這框架深挖的很詳細。

原型(Prototype)
原型對應到品牌識別設計我認為是最困難的,主要原因是產品中對原型的觀察比較面向操作或是認知,短時間就可以從測試中看到具體效果。
品牌識別有效度需要長時間的觀察和發酵,短期的測試方法只能提供初步的反饋,無法全面反映品牌識別的長期效果。
因此在這階段我們只有在內部對提案沒有共識時,才會用認同感以及喜好程度去評估,我們會透過 Poll the people 這個平台做測試,他可以短時間獲得來自數百名真實用戶的反饋來做出數據支持的決策,具有一定的參考價值,不過我認為是比較適合用在行銷的素材(單純看吸睛程度)。
如果整體其實意見是聚焦的,我認為可以跳過此階段。
測試(Test)
測試其實就像是見真章的概念了,以產品來說可以通過用戶測試來驗證原型的可行性,收集反饋並進行改進。反過在品牌設計這端,我認為就是把設計 present 給客戶看,這過程我們工作室最在乎的是把故事給說的完整,概念傳達完成,並用心聽取客戶給予的回饋。

通常我們會提兩個策略方向,這兩個方向至少要有三個可以讓用戶評估的差異性:像是視覺上可以比較緊湊,或是鬆散留空的 ; 用色是高對比呈現活潑明艷感,或是同色系而純淨 ; 發想的識別物是種子圓潤感,或是較為銳利的農具。
這些對比性都可以讓你的故事層次變得豐富,進而創造客戶的想像,讓你說故事的當下有很多的切入點可以跟客戶做互動與討論,以下為我們其中一種策略的提案,盡可能透過視覺的圖像去擴散、支撐甚至強化品牌訴求。

至於要怎麼把故事說的完整,這後續可以再寫 N 篇文章來分享 (因為真的是太困難了呀!
最後最後,給我們一點鼓勵吧
這樣的思考框架對我來說絕非一夕之間就會使用的,需要經過實戰的演練、觀察高手的思維脈絡,一次又一次的刻意練習,才有可能內化成核心思維。讓我們一起加油!
這次我先簡單分享了整體概念,之後我們會深入探討各種設計思考方法及其在品牌設計中的具體應用。也歡迎大家給我們回饋與分享唷!